ivlc-什么是雨林缸造景

雨林缸造景就是模拟雨林中的环境,如在森林中静静的池水、奔腾的小溪、飞泻的瀑布、凌乱的石群,搭配着参天的大树根部、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交织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雨林的类型

雨林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区系。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大多数靠近赤道,湿润的气候保证了树和植物的快速生产。同时,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的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此外还有亚热带雨林,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迎风海岸。该处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有温度和日照的季节变化。亚热带雨林的树木密度和树种均较热带雨林稍少。其他雨林类型还有:红树雨林、平原湿地森林和洪泛森林等。

热带雨林位于热带,是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一种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在这个区域太阳光大概以90度的角度直射地球,导致产生了强烈的太阳能(向南或者向北太阳能都会减弱)。如此强烈的太阳能是与赤道上一昼夜的长度(每年365天,每天12个小时)一致的(赤道以外的其他地区一昼夜的长度是会变化的)。这么强烈的太阳光是森林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必不可少的能源。由于有着充足的太阳能,热带雨林一年都比较暖和,温度大概在72-93华氏温度(也就是22-34摄氏度),由于雨林高度都比较高,尤其是云雾森林,所以它可能很凉爽。在一年中温度会有浮动变化,但对一些赤道地区的雨林,一年到头温度的变化也就在0.5华氏度(0.3摄氏度)。由于有着云层和很重的湿气,所以温度一般都比较暖和。有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年降雨量很高,平均降水量每年2032毫米以上,超过每年的蒸发量,常年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左右,夜间约20℃。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而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这样的环境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

雨林的降水量

雨林一个很重要的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名字。雨林位于热带的汇合区域,那里有大量的太阳能产生的空气上升的热对流,它是通过频繁的暴雨来散失其水分的。雨林的主题就是有着较大的降雨量,每年至少2000毫米,甚至在有的区域一年超过了10920毫米。在赤道地区,尽管有些森林依靠的是季节雨,但一年的降雨不会出现明显的“湿润”或者“干旱”。甚至在季节性森林中,雨期之间的间隔不会很长,以至于落叶都无法完全干透。当遇到雨量比较少的年份,足够的云层覆盖保持着空气的湿度并防止树木干透。许多热带雨林很少有一整月不下雨,一年中最少有六个月在下雨。稳定不变的气候,加上平均范围的降雨和温度的保持,使大多数的雨林树木可以一年四季保持着绿色,而且不会在任何一个季节掉光所有的树叶。

远离赤道的森林,像处于泰国、斯里兰卡和中美洲这些雨季比较明显的地方的森林,可以认为是“半常绿”森林,当干旱季节来临的时候,有些树种会掉光它们所有的叶子。每年大范围比较均匀的足够的降雨量,使得常绿宽叶树种或者至少半常绿树种保持着旺盛的生长。

雨林的湿气来自于降雨、连续不断的云层覆盖和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叶子散发水分),这些使当地有足够的湿度。每一棵冠层树木每年要蒸发掉760升的水分,每英亩的冠层树木通过蒸腾作用每年要向大气中蒸发大约76000升的水分。大面积的雨林(和它们的湿气)对形成雨云有很大的贡献,而且为它们自身产生了多达75%的的降雨。亚马逊雨林是产生自身高达50%降雨量的源头。

雨林有着丰富多样的物种,但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种没必要有太多的数目。一些雨林物种有着数百万的群体总数,然而其他的可能仅仅由少量的个体组成。热带雨林生物学是罕见物种的生物学。这是因为雨林中的大多数物种数目在整个森林范围里还是很少的,并且这些物种在它们特别适应的一些小区域里很普遍。一个物种可能在一个区域很普遍,但仅仅有500码距离之外,这里生存着另一种和其相似但不同的物种,那它就少的可怜了。在雨林中一些零散分布着的小块地里人们会发现了一些普通的物种,而在整个森林里零散分布着大量稀有的物种。这些物种中,一些是极其少见的甚至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尤其在已被破坏的森林里,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出现这种模式的原因在于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异的适合特定的生态位。生态位存在的地方,某个物种可能有大的群体,并且能不断繁衍后代,从而移植到新的地区。然而,“殖民者”总是不能成功,因为它们不能和其他地区那些已经高度特异化了的物种相竞争。因此这些“殖民者”在它们试图建立的一个新的“根据地”里是很罕见的。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资源;而且无论是在都市周边还是在远郊,森林都是价值极高的自然景观资源。

超过三分之二的全球植物物种被发现在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物为动物提供庇护所和食物,雨林除了维持正常降雨外,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缓解了洪涝、干旱和侵蚀等灾害的发生。它们储存着大量的碳,同时制造了全世界相当数量的氧气。

雨林的植物结构

雨林有着独一无二植物性结构,这种结构由一些垂直分层组成,包括森林树冠层、冠层、林下叶层、矮树层和地面表层。冠层指的是茂密的顶层叶片以及由紧密分隔开的林木形成的树枝。较高的冠层离地面有100-130尺高,一些零散的突兀树木穿透冠层向外生长。130尺或者更高,组成了森林树冠层。在冠层顶部以下的是有着多重树叶和树枝的林下叶层。林下叶层最低的部分,大约1.5-6米高度,这里是矮树层,它由一些灌木植物和小树苗组成。

冠层的繁茂枝叶有效地掩蔽了来自地面的光照,在原始的赤道雨林里,很少存在那种“丛林”似的让人举步维艰的稠密的地面植被。在原始森林里,地表植被是很少的,主要由一些藤本植物和小树苗组成。

冠层系统得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生长在冠层林木上的附生植物的存在,附生植物不是寄生的因为它们不从宿主那获取营养维持生命,而是把宿主树木仅仅当作生存的支持者,两者互相帮助,各取所需。附生植物有着很好的空中环境适应能力,他们采取各种方法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物质,这是一种生存的机制。

冠层的另一个植物类型特征是藤本植物。它是一种木质的藤蔓,在林地地面作为灌木生存着。并且它能够沿着冠层林木攀沿而上直至冠层。还有一种和它相关联的植物类型,那就是半附生植物。它生存在冠层里,长长的根部最终延伸到地面。一旦扎了根,它就不必依靠从冠层环境里获取营养物质,而是从地面汲取营养而生存了。

有数目不详的动植物居住在冠层中,它们当中的极大多数特异地适应了这种枝繁叶茂的世界在热带雨林里,有人估计有90%的物种存在冠层生态系统中。由于热带雨林被估计容纳了50%的植物种类,因而热带雨林的冠层部分可能生存着地球上45%的生命。

雨林缸造景特点

遮天蔽日的丛林,总会给人以无限神秘之感。在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层的植被,上面还有高达150-180英尺的树木像帐篷一样支盖着。下面几层植被的密度取决于阳光穿透上层树木的程度,照进来的阳光越多,密度就越大。同时雨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纵横的高原峡谷。地貌造就了形态万千的雨林景观。而雨林缸的造景就是模拟雨林中的环境,如在森林中静静的池水、奔腾的小溪、飞泻的瀑布、凌乱的石群,搭配着参天的大树根部、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交织成一座座绿色的迷人画面。在造景过程中,可选择水陆缸或者陆缸,即有无水流作为区分。雨林陆缸一般根据缸体大小,制作雨林上中下其中的一角,展现景观和植物的形态。

蜀ICP备202200773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684号